《菲氏麂》,此词条收录于12/16,仅供参考
菲氏麂(学名:Muntiacus feae),学名来自最早采集标本的意大利博物学家莱昂纳多·菲亚(Leonardo Fea),体重约20~22千克,毛色呈灰褐色,四肢呈黑褐色,额部有黑色及浅黄夹杂的短毛簇,雄性具较短的头角。主要产于缅甸南部及泰国西部,在缅甸北部及中国西藏、云南也曾有发现菲氏麂的报道,但多为其他麂类误记。菲氏麂栖息于中海拔山地丘陵地区的常绿森林、乔灌木混交林中,夜间觅食,以树叶、果实为主食。在泰国西部森林,菲氏麂是一种相对常见的麂类,但由于种群缺乏详细调查,自1996年以来,国际自然保护联盟(IUCN)红色名录将菲氏麂评为数据缺乏(DD)。
菲氏麂属鹿科(Cervidae)鹿亚科(Cervinae)麂族(Muntiacini)麂属(Muntiacus)。麂类过去常被视为鹿科下一个单独亚科,但近年来分子学研究倾向于将它们划归为鹿亚科中一个较基底的族。菲氏麂命名以来,其分类地位曾一度与黑麂等物种纠缠不清,至2006年最终通过染色体研究,确认菲氏麂为可成立的物种。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或用户自行上传发布,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不负任何法律责任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发送到本站邮箱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